顯示具有 戰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戰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第三篇 Sergeant Gander@hk1941 香港保衛戰裏的神犬 甘德中士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第三篇 Sergeant Gander@hk1941   

香港保衛戰裏的神犬 甘德中士


194112月,日軍進攻香港,當時來自不同國籍的軍民都參與了香港保衛戰,我們今天能在很多地方如銅鑼灣的百德新街或香港公園的奧士本銅像找到他們保衛香港的痕跡,但是很少人知道當時也有一隻狗參與了這一場戰事,而且還立下許多功勞。

Source:  https://cdnhistorybits.wordpress.com/

這隻狗名叫甘德中士,當年隨加拿大士兵來香港。它是一隻紐芬蘭犬,是體型非常巨大的工作犬。這種加拿大紐芬蘭省原生的犬類因爲擅長游泳,所以經常被當地漁民用作工作犬以協助水中救援。甘德本名叫做Pal,本來是家庭寵物,很喜歡和孩子玩。但你知道當大狗和小孩子玩得開心起來,就很容易出事...後來它在一次和孩子玩的過程裏,因爲不慎抓傷一個六歲孩子的臉,主人擔心它會被人道毀滅,所以就把他送給當時駐扎在甘德城的加拿大皇家來福槍團。士兵們很喜歡Pal,把它視爲團隊的一份子,並以所在小城的名字甘德爲他命名。


Source:  https://cdnhistorybits.wordpress.com/

亞洲戰事風起雲湧,加拿大政府相應同盟國的邀請,派遣士兵前往香港助陣,皇家來福槍團也是在被派遣的行列中。士兵們想帶著甘德一起隨軍遠征,但因爲狗狗不能上船出征,團隊就授予它中士軍銜。來到香港,全身是毛,習慣了加拿大冰天雪地的甘德受不了香港酷熱的天氣,所以照顧甘德的士兵Fred Kelly經常要爲它洗冷水澡。根據Fred Kelly所言,甘德很喜歡喝啤酒。


Source:  https://cdnhistorybits.wordpress.com/

儘管剛剛加入軍隊不久的甘德並沒有受過太多訓練,但到了香港也是盡忠職守跟隨部隊防守陣地。根據士兵的回憶,甘德對任何靠近加拿大陣地的日軍都會主動突襲,咬住他們的脚。由於很多戰事都是在晚上發生,甘德黑色的皮毛成爲夜間的保護色,讓日軍無法準確射擊甘德。日軍對甘德的英勇作戰也留下深刻印象,在後來對加拿大戰俘的審問裏還提問過關於黑色巨獸的事情,擔心盟軍正在訓練兇猛野獸來作戰。


Source:  https://cdnhistorybits.wordpress.com/

另外根據三次正式記錄,甘德曾兩次阻止敵人進攻,並保護受傷的同僚。在第三次記錄裏,12月19日,日軍的手榴彈扔到加拿大陣地裏,甘德身邊有著一群受傷的士兵,它馬上咬起手榴彈跑到遠方。手榴彈爆炸,甘德就如同奧士本一般,爲了保護同僚而犧牲了

Source:https://www.newfoundlandlabrador.com

在多方爭取下,英國動物保護組織People's Dispensary for Sick Animals, PDSA在2000年為甘德頒授Dickin勛章。這個獎章是PDSA創辦者Maria Dickin為紀念二戰裏表現傑出的動物而設立,被譽爲動物界的維多利亞十字勛章。協會在1949年後不再頒發勛章,直到甘德在2000年獲勛。2015年7月,甘德的故鄉,紐芬蘭省甘德城的人們爲了紀念它,在甘德紀念公園裏為它設立了一尊銅像。此外,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退伍軍人紀念公園裏,也有一個由11歲孩子設計的甘德雕像。可見時光飛逝,人們並沒有忘記甘德。


Source: http://www.veteranmemorialpark.com/


今天我們在香港沒法找到今天我們在香港沒法找到甘德中士的痕跡,但是如果你有機會路過上述提及的兩個小城,不妨去紀念公園裏觸摸一下甘德中士的銅像,回想一下當年甘德是怎樣守護它的同僚們。


參考資料:
https://cdnhistorybits.wordpress.com/2015/03/03/gander-the-dog-a-canadian-war-hero/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Glory recalled: Hong Kong 1941追憶榮光:香港1941戰棋介紹

Glory recalled: Hong Kong 1941追憶榮光:香港1941戰棋介紹

撰文:安然
設計師:David Cheng

在全球地理裡香港只是一個彈丸之地,但在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歷程裡也一直扮演著一個特別的角色。雖然常常捲入各種大風浪裡,但發生在香港本土的大型戰事並不多,除卻晚清時和海盜相關的大小海戰,要數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1899年原住民抵抗英軍的六日戰爭,還有1941年盟軍抵抗日軍的十八日戰役了。

當我們一些愛好歷史和戰棋的朋友聚在一起,發現很多國家或地區都有以本土歷史為題的戰棋作品,但香港在這方面似乎一片空白。當我們思考1941年時香港在二戰裡的角色時,發現這場戰役似乎開始被這一代人遺忘。兩代政府所設定的歷史教材,甚至在市民的腦海裡,都似乎把這十八天裡發生的事情略過,就直接談之後的三年零捌個月了。


(1941年12月10日,戰雲密佈。日軍已經渡過深圳河,在九龍的醉酒灣防線前結集。)



細心回顧,能發現當時香港對中國大陸在抗日的重要意義:它是民國政府對外的視窗,除了很多政府部門都在香港設分支,許多民國要員也經常在香港活動,另外香港也是海外支援從海路進入大陸的重要通道。日軍花費巨大成本入侵香港,同時部署長沙攻略以阻止華南國軍馳援香港,就是要打擊國民政府以至於整體盟軍的士氣,扭轉日軍在中國戰場泥足深陷的劣勢。同盟國對香港的消極態度,使得香港在被日軍入侵前所獲的支援完全不足。然而香港軍民在那十八天裡的積極抵抗,卻留下了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我們希望這些曾經存在過的故事不會被慢慢遺忘,故此希望能以一個歷史遊戲為載體,把那十八天的經歷重現,讓這些小人物們和小事件在此間穿梭,也讓大家能在體驗歷史裡,追憶他們為守護香港的付出,反思香港和中國大陸,以至於世界的關係。

(遊戲分為史實劇本及幻想劇本,史實劇本又分為呈現醉酒灣防線的入門級九龍戰役和及呈現港島登陸戰的進階級港島戰役,當然也可以進行全劇本遊戲。)

爲了讓更多朋友可以輕易上手,我們把作品定位為一個軍事題材的歷史桌面游戲。我們選擇的機制,並非戰棋世界裡最主流的棋子移動及六角形地圖的系統,而是選擇一個更為深入淺出的點對點地圖及卡牌驅動系統。所謂卡牌驅動,意思是用手上的卡牌的推動棋子的行動,這個象徵了要有資源,包括軍備及糧食,才可以使指揮官讓部隊進行移動及攻擊等各種行動。當然如果手牌不足指揮部隊,也可以地圖上的指揮官來指揮。使用點對點的地圖,而非傳統戰棋的六角形地圖,這主要是考慮香港山多平地少的地形特色,以及十八天戰役裡的一些戰鬥主要是圍繞據點爭奪及阻擾公路。

以打出卡牌來調動軍隊單位行動,可以讓戰術的運用更加具多樣性。一些在戰役裡出現但非主要參與戰事的各式人物們,如第五縱隊、海軍陸戰隊、陳策將軍或灣仔天使等,也可以卡牌形式登場對戰士們進行支援。空軍和海軍也會以支援卡形式登場,豐富戰術的可能性。此外如果能妥善利用一些事件卡,也能扭轉戰局,比如說日軍登陸港島時,打出“煙霧中的維港”,可以增加日軍所有登陸攻擊的攻擊力。當年日軍登陸時初有阻礙,但趁著大霧天氣和油庫爆炸散出的濃煙,得以快速成功。盟軍在分數落後日軍時也可以打出“不要放棄”,收到來自元首的鼓勵,得以增加士氣。


  (卡牌分為事件卡和戰術卡,一些特殊人物和事件會以事件卡登場,海空軍及炮兵單位則則以戰術卡加入戰事來進行支援。)

雖然是點對點地圖,但我們可以讓對弈雙方選擇不同的作戰路線,山路和大路所耗費的移動力不同,故此可以指定不同的作戰策略。比如說日軍在進攻九龍時可以選擇快速强攻醉酒灣防線上的碉堡,然後急襲尖沙咀,再準備登陸港島;或者可以從防線稍微薄弱的大埔爬山到魔鬼山,攻下炮臺再準備突襲鯉魚門。



(日軍急速攻下九龍半島。)

另外在日軍在登陸時也可以選擇從維港不同的港口進軍,或者從港島南岸守備較為空虛的赤柱或香港仔登陸。盟軍也要估計日軍的進攻路線,從而佈置或調動守軍進行據點防守。一般戰略方面,如果根據歷史,我們會建議九龍盟軍且戰且退,一方面拖延日軍的前進,一方面也要盡量保存實力回到港島重整和日軍決一死戰。但是在我們的測試過程裏,發現有幾個朋友都會嘗試冒險把大部分港島英軍往北轉移,在九龍半島和日軍開展巷戰,把日軍大軍擋在鬧市裏,這個戰法曾經有好幾次成功把日軍拖在九龍無法動彈。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當時盟軍采取這個北進戰略,香港能否守得更久呢?整體而言,雙方除了要顧慮向那方移動或先攻擊哪一個部隊,另外把某幾張卡片留在下一回合用,還是在當下打出,跟對手拼個你死我活,也是對弈雙方經常要考慮到燒腦的。

(日軍另外一個大隊準備對盟軍重要據點魔鬼山炮臺發動攻擊。)


(日軍成功登陸,攻下上環。)

(日軍其中一位指揮官奇襲港島南岸的香港仔盟軍重鎮,盟軍調防南下。另一位指揮官也已經在上環登陸,對盟軍形成夾攻之勢。)

有人說,明顯兩軍的實力差距懸殊,怎麼玩才有樂趣?怎樣玩才公平?的確日軍戰力強悍,對弈時的打法都是比較直接粗暴的,但由於在不同地形上容易被盟軍牽制,所以也必須要選擇不同的戰術配搭以獲勝。盟軍也不只是消極被動,突襲日軍指揮官也有機會給日軍帶來巨大的損失。我們設定了不同的勝利條件,盟軍必須在某個回合前透過守住一些重要據點,保持一定的分數才可獲勝,此處模擬盟軍苦戰到某一天,終於等到國軍南下的支援;日軍則必須在某個回合前,透過快速佔據據點來搶奪更多的分數以取勝。當時日軍作戰計劃裏,把水列為重要戰略,他們認爲搶下香港的幾個主要水塘,就能迫使盟軍投降,故此碼頭、水塘和炮臺,都是日軍必須攻下的據點,盟軍也要據守,故此在這些據點經常爆發激烈的戰事。


 (盟軍其中一個重要指揮官Paterson違反歷史,帶兵北上,力阻日軍兩位指揮官土井和東海。Paterson時任怡和洋行大班及香港行政局非官守議員,後來銅鑼灣的百德新街以他的家族命名。)

目前我們的遊戲基本上已經設計完成,也進行了十幾次的內部測試,接下來希望可以有更多公開測試。如果之後可以獲得足夠的支援和資源,我們希望可以把這個遊戲出版,讓更多喜歡歷史和戰爭的朋友都可以透過遊戲,重新體驗這一段重要的歷史。歡迎朋友們留言給予意見。現在游戲開始進行衆籌,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Kickstarter連接,請大家多支持。
https://kickstarter.com/projects/181148798/glory-recalled-hong-kong-1941/

我們的facebook,更新最新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loryRecalledHongKong1941/

BGG連接,歡迎大家給予意見。
https://boardgamegeek.com/boardgame/228686/glory-recalled-hong-kong-1941



兩篇歷史故事: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第一篇 John Johnstone Paterson@hk1941
http://cvoyages.blogspot.com/2017/07/john-johnstone-paterson.html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第二篇 John Robert Osborn @hk1941
http://cvoyages.blogspot.com/2017/07/john-robert-osborn-hk1941.html





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Dunkirk電影背後的故事及相關戰棋介紹

Dunkirk電影背後的故事及相關戰棋《Dunkerque: France》介紹




這幾天電影Dunkirk全球公映,最近電影大海報開始在各個地鐵站出現, 藍色背景頗爲醒目,但想到這類電影在香港一般不會太受歡迎 ,加上這場戰役常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在此就寫一篇文章簡單介紹一下Dunkirk是什麽東東,和大家分享電影背景和相關的一套戰棋。


看著海報和宣傳語,When 400000 men couldn't get home, home came for them.我們可以開始有如此想象:前面是茫茫大海,後有追兵,生死關頭,何去何從?



再細説一下故事的背景,這場戰役雖說是撤退,其實是二戰裏幾乎是最狼狽尷尬的一場大 撤退。

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聯軍不希望引起更大型的戰爭,選擇了按兵不動不支援波蘭。1940年5月,德軍其中一支集團軍在北方的比利時迪萊河(Dyle River )發動佯攻,吸引了盟軍大批部隊前往迎戰,卻同時派另外一支包含精銳裝甲師的集團軍,從被視爲坦克無法通過的阿登高原發動突襲盟軍側翼。盟軍 被德軍兩路攻勢夾在中間,知道取勝無望,爲了避免更大的損失衹好開始往北部港口撤退。各個港口先後德軍占據,只剩下Dunkrik。盟軍雲集在這個最後的港口準備撤退,但德空軍猛烈的炮火炸毀碼頭,盟軍大運輸艦無法靠岸,撤退的士兵們前面是能看到卻無法登上的大船,後面卻是凶悍的德軍坦克...此時盟軍開始調動一切可用於往返陸地和運輸船的船隻,港口的平民提供船隻,冒著炮火把士兵們送上運輸船。此時德軍的裝甲師也開始減緩攻勢,據説是希特拉不希望在此消耗太多自己最珍貴的裝甲師。平民支援加上追兵放緩,盟軍得以在10天内撤走34萬大軍,這些都成爲之後反攻歐陸的主要力量。

我對電影有兩個期望,一是可否呈現盟軍士兵在後有追兵的情況面對大海的那些心情,二是可否呈現大時代下的小平民如何冒險拯救士兵們。

在還沒有機會看電影的時候,就拿出家裏其中一套戰棋來進一步介紹一下吧。



目標:敦刻爾克Dunkerque: France, 1940是由日本Masaharu Nakano 中野雅晴設計,後來中國大陸戰旗工作室翻譯的一套戰棋。這套戰棋内容非常少,就是一個A3硬板圖,52個算子/棋子和一本説明書。



硬板地圖上面除了呈現了歐洲西北部的大城市、港口、山脈、高原、森林、海洋、河流和沼澤等各種地形,還呈現了5月14日德軍和盟軍的部署。美工清晰,但在衆多戰棋裏頗難吸引人的眼球。版圖可以幫我們看到battle of Dunkirk最開始的兩軍形式:地圖上方德國大量步兵軍聚集在迪萊河東岸,盟軍大量的步兵軍也在西岸準備;另外地圖下方,德國大量裝甲師已經進入阿登高原的高地和森林,但盟軍衹有少量步兵軍。如此無奈的開局,如果你是指揮官,看到大量德軍坦克從那個傳説中不可能通過的高原來襲,你會怎樣應對?



算子有52個,其中德軍25個,盟軍26個,最後一個是回合標志。盟軍戰力比德軍相差太多,基本上打不過,所以可能會第一回合就開始撤退,然後固守港口利用河流一邊逃走,一邊打...還是有其他選擇?算子背面是地圖坐標而非一般的戰損狀態,方便佈置,但感覺意義不大,因爲地圖上有清晰的標志。可能是因爲這個棋屬於入門棋,所以沒有設定戰損狀態,用這個背面標識來佈置戰場,速度應該比其他棋快很多。



最後是一本説明書,裏面關於規則的内容衹有4頁半多一點,因爲是入門棋。但另外4頁多是關於這次戰役簡單的背景交代,個人覺得比wiki寫得更有内容,也容易看得,佩服工作室在這方面的用心。裏面還有一頁坦克小知識,一頁戰旗工作室另外一個作品《史上最大合圍戰:基輔1941》的介紹。







整體來説,這套戰棋是一個不錯的作品,版圖設置頗能呈現Dunkrik電影前夕的背景,其中盟軍必須一邊逃離,一邊注意補給綫不可以給德軍切斷,德國則必須想辦法包圍住盟軍,減少他們逃走的數量。兩邊戰力不平衡,但以得分來計算勝利條件,這樣玩起來就會比較平衡。以簡單的規則加上一個出色的撤退戰背景,應該很適合新人學習戰棋。

最後介紹一下戰旗工作室,雖然他們目前的作品不多,但其中有工作人員是大陸最早參與開發華語戰棋的人。他們第一個正式出版的戰棋應該是《甲午戰爭》,接下來的幾個作品都是以二戰爲主,大部分翻譯自日本知名戰棋雜志CMJ的作品。他們挑選的每個作品的主角都是德軍,包括明信片棋:《阿拉斯》、《戰艦俾斯麥》、入門戰棋《基輔1941》,和《敦刻爾克》同期出版的《阿拉曼》。接下來的作品也是入門明信片戰棋《斯大林格勒戰役》,日本設計師中黑靖作品。以這個背景爲主題的戰棋很多,但不用骰子的卻不常見,所以應該還是值得期待的棋。這個棋可在CMJ網站免費下載。


更新:小夥伴茄帥的推演: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第一篇 John Johnstone Paterson@hk1941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第一篇 John Johnstone Paterson@hk1941



(因為某個計畫,最近開始會寫幾個小故事… )

香港很多街道都是以著名的人物來命名,當中歷代港督及高官占了不少。今天我想説的是一個例外,這是在銅鑼灣其中一條幾次出現在流行文化裏面的街道,百德新街。


在百德新街的愛侶,面上有種顧盼自豪…

老相識和百德新街坊, 逐一的攀上, 求名逐利舞台…

大家應該很熟悉這條街道,但可知它是以誰來命名的呢?百德?百德是誰?有新街又有沒有舊街?看看英文,Paterson,誰?話說銅鑼灣是怡和洋行的重要地盤,這條街道背後的代表人物其實就是怡和裏的重要家族之一:Paterson百德新。以家族名來命名街道比用人名更少見,所以我們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如果它真的以人物命名,究竟是哪位重要人物呢?百德新街大概在1950年代興建,很有可能是紀念活躍在當年的一位族人,John Johnstone Paterson。此人曾擔任怡和洋行大班及滙豐主席,也做過香港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有人説這樣的社會地位也不是小人物了… )不過其實他一生裏最重要的其中一段日子,應該是1941年12月中旬的那十幾天。

1941年12月,日軍以極快速度跨越深圳河向港島進軍。新界九龍淪陷後,日軍渡海登陸北角,卻在北角發電廠受到盟軍的頑强抵抗。當時守備電廠的是由上面提及的Paterson少校所指揮的曉士兵團的一部分,包括曾參與過一戰、當年55歲的 Paterson在内,不少團員都是參與過不少戰役,年過半百的老兵。另外他們的其中一個背景是,不少團員都是當時香港上流社會的紳士,包括香港會及賽馬會的秘書。以這些人的背景,在日軍攻港前大可以撤離香港避難去,但他們選擇留下守護這塊土地,所以有人認爲中世紀歐洲的騎士精神,在近代的二戰戰場還保存著。日軍當年以千人之力攻一座衹有數十人守備的電廠也花了近兩天時間,或者他們也曾質疑過,究竟裏面都是一些什麽怪物,但在肉搏戰中才知道都是一些老伯伯。曉士兵團 在這個小戰場裏幾乎全軍覆沒,棄守電廠後仍和日軍展開巷戰,最後不想連累平民才選擇投降。

或許以Paterson來命名這條街道,不衹是因爲Paterson家族在銅鑼灣的影響力,也是因爲 Paterson在1941年12月時沒有離去,而選擇留下守護香港。

以這一段短短的文字,紀念那些曾經努力守護這塊土地的人們。

(感謝大家閲讀,其實上面這段文字是一段廣告 XD 下回預告,真的會介紹一位更小的人物啦,很多人應該見過他,在你讀小學學校旅行的時候...)

文:安
圖:夥伴David Cheng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第二篇 John Robert Osborn @hk1941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第二篇 John Robert Osborn @hk1941

去過香港公園的朋友們,還記得那個戴著好像斗笠的頭盔,拿著步槍的士兵嗎?我說的是那個雕像啦。如果你的小朋友們問起這位叔叔是誰啊,你會怎樣跟他介紹呢?不認識?不熟悉?但想讓小朋友知道你很懂的時候,我們先看看這個片段。


看完,還不太懂?就知道是個士兵,爲了掩護戰友而犧牲自己的士兵?沒關係,再和小朋友看這個片段,他們一定很喜歡。





看完大概瞭解多點了吧?一位在面對大量日軍,爲了掩護戰友而犧牲自己的士兵。士兵?日本?什麽時候的事情?這位士兵名爲 John Robert Osborn, 生於2 January 1899,在 19 December 1941去世。從他去世的日子,我們可以知道他很年輕,而且知道他是在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裏去世。

Osborn生前是加拿大軍人,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時,他本來可以晚一點捲入二戰的戰火。不過因爲當時香港面對日軍逐漸逼近的威脅,英國高層爲了對日本施壓,於是請加拿大對香港進行增援。加拿大政府最開始其實也不太想淌入這潭渾水,不過爲了表示自己也是國際社會「正義聯盟」的一份子,要對「壞人」宣戰,就派了兩個營大概二千五百位將士遠赴香港。但可能某些長官的私心,加拿大派出來的並不是自己最精銳的士兵。

來到香港的他們,大部分是缺乏實戰經驗和久未訓練的士兵,而且對香港的環境完全不熟悉。最無奈是,他們的戰車因爲溝通問題而仍滯留在海上。他們來到香港一個月左右,日軍就開始侵入香港。加拿大上至將官,下至士兵,大概也不知這一趟遠征會是九死一生,也不知對手是多麽的凶悍,甚至有說被騙日本人都是很弱雞的啦,不用怕。但其實當時日軍因爲重視香港的戰略價值,派了一個精銳師團加上援軍近三萬人來襲,但盟軍在港的兵力衹有一萬多點。儘管面對這些經驗和數量都多上不少的敵人,這些軍人上了戰場就堅守崗位,視死如歸。不信?從片段裏,你看到我們的Osborn是怎樣用掩護戰友的嗎?

1941年12月19日上午,加拿大將士們被困港島西旅指揮部,指揮官羅遜率領士兵們突圍而被射殺。溫尼柏榴彈營A連殘部在Osborn的帶領下且戰且走,與一隊日軍短兵相接。日軍為驅趕他們,手榴彈一個個地扔過來。我們也是榴彈兵,Osborn和士兵們熟練的把那些手榴彈撿到手,再一個個地扔回去。但Osborn沒有恢恢天網,無法疏而不漏,還是有一個手榴彈飛進戰壕,撿不及...他大叫:各位手足小心!自己撲上去,用自己的身體覆蓋住即將爆炸的手榴彈...

戰後,Osborn獲追頒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這是大英國協中的最高級軍事勳章,只獎勵給對敵作戰中最英勇的人。浸會大學旁邊的軍營,在1997年前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香港公園樹立至今的銅像,也是爲了紀念這位為香港為戰友犧牲的軍人。 到了今天,這段歷史,還是加拿大人對香港的一絲羈絆。

很多人都說香港盟軍抗戰時非常消極,但其實在這樣不對等的大環境,仍有那麽多勇敢的人為香港犧牲,其實這段歷史很值得我們去追憶。最近我們幾個朋友在想的一個名字是:孤島榮光-追憶香港1941。

以這一段短短的文字,紀念那些曾經努力守護這塊土地的人們。

(其實雕像下面有文字介紹Osborn的,還是很感謝大家耐心看完這段故事。下集預告:主角不是人,是大時代下的小狗...)

【歷史上的今天】巴巴羅薩,誰是lesser evil?

【歷史上的今天】巴巴羅薩,誰是lesser evil? 2017 6月22日

76年前的今天,德國對蘇聯發動突襲,作戰代號是巴巴羅薩計劃。本來每天都一定是某個歷史的紀念日,不過我想起前陣子聽一個家長說孩子問他:Hitler和Stalin,誰是lesser evil。我佩服一個五歲的孩子能想到這個問題。不説這兩人做過什麽壞事,衹從巴巴羅薩計劃談起,也值得討論誰是lesser evil。

我們對二戰的印象,一般認爲Hitler率領的軸心國是壞人,英美蘇三强帶領的盟軍是好人。啊,蘇聯啊,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呢?用典型的正義思維去想,Stalin領導的蘇聯看起來是好人,但實際上也不是真的那麽好人。從巴巴羅薩戰役前的局勢來看,蘇聯和德國曾經是一對不那麽密切,但看起來也是友好的朋友,但看到德國和兩個小朋友意大利及日本越來越近,Stalin曾一度希望加入軸心國的陣營,和德國發展更親密的關係,畢竟看到人家三個加起來氣勢如虹嘛!日本和意大利那麽弱,我那麽強,總不能沒我份吧?他和Hitler談了幾天,Hitler抛出一份合約,寫清楚條件,Stalin看完覺得好像不太好,就再修改合約抛給Hitler。但是Hitler似乎興趣不大,一直沒有理會,直到半年後,悄悄在蘇聯背後狠狠地打了一拳,Stalin才大叫:你打我...但太遲了,暈倒了好一陣子才勉强站起來還擊...

我想説的是,如果當初Hitler沒有拒絕Stalin,讓他加入軸心國,後來世界會變得怎樣?這兩個强手加起來,或許可以統治世界,然後整個世界一半染紅,一半變黑。如此看來,蘇聯真的不那麽正義,是同盟國裏的異類。怎樣才是正義或許還有很多可以商榷的餘地,尤其根據成王敗寇的規則來說。但這兩個領袖當年所作所爲,包括對異己的殘酷清洗,都不是生活在自由世界的我們所能接受的。

從正義的角度來看,巴巴羅薩,紅黑兩個巨人的決鬥,結果是最殘酷的戰爭,但也因爲如此,盟軍爭取到空間拯救歐洲大陸,自由世界免去被他們吞并的威脅,人們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了。哈里路亞。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懷想,始自1937年:《氣壯山河》開箱



對我來説抗日戰爭一直是始自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對日正式宣戰,抗日也從零星的戰役轉變為全面戰場。雖然這幾年有論調要把抗戰的起點提前到1931年,但我還是不太習慣。適逢上周七七事變八十周年,各方低調,我默默思索。日前《氣壯山河》的到來,讓我一陣欣喜。

玩了多年board game(桌游),真正接觸war game (戰棋)還是這一兩年的事,但無論戰棋還是桌游,我都沒太大興致寫開箱文。但這次不同,千伏工作室的《氣壯山河》讓我望穿秋水,昨日終於等到,打開一開始果然沒有讓人失望,決定寫篇文章,當是把這份驚喜和大家分享,也是對這個工作室的支持。

先簡單講幾句華語戰棋發展史,沒興趣可以直接跳下一段。華語戰棋真正在中港臺盛行,有賴於臺灣《戰棋雜志》的推動,也是我認識戰棋的入門。推了十幾年,大陸的戰棋設計師們也開始崛起,最有實力的大概是戰鼓,幾年來推出十餘個作品,也是我進一步認識戰棋的踏脚石。這兩年開始多了一些公司,除了主力做二戰題材的戰旗工作室和做古代中華歷史的後漢家,千伏應該算是一顆頗爲耀眼的新星。




千伏工作室過往的戰棋都是挑選一些冷門不爲人知的戰役來製作一些迷你戰棋,客觀評論其實吸引力頗低,直到後來出版以民國軍閥亂鬥為主題的《大帥》,一個民國地圖加上衆多著名的民國軍閥,讓千伏開始打響名氣。後來知道千伏即將推出以抗戰為主題的四合一戰棋《氣壯山河》,三藍一紅。個人對此頗爲興奮,畢竟這個主題和我們最貼近,而且相信也頗能讓我們客觀地瞭解到抗戰時,先輩們如何為守護家園而犧牲。戰棋一般考證嚴謹,對歷史的還原頗爲完整。四套棋裏有三個是國軍,一個是共軍,爲何如此配搭,值得細味。


國軍的熱河長城戰役選得不錯,是全面抗戰前一場比較有規模的苦戰,當時國軍還沒有得到外援,裝備落後,肉搏時拿著的還是大刀。


鄂西會戰則是國軍固守石牌要塞防禦日軍攻入陪都重慶的重要戰役。



第三次長沙會戰則是日軍為攻占香港,牽制國軍南下馳援而發動的圍城戰。這場戰役裏,指揮官薛將軍用天爐戰法誘敵深入,反包圍日軍而取勝,也是經典戰役。


另外這裏面的紅,大家應該能猜得到是百團大戰。但這場戰役在共軍高層也是頗大爭議,和共軍主張的游擊戰方向完全不同,當年的指揮官彭德懷在文革被批鬥時,百團大戰也成爲一條罪名。

《氣壯山河》也啓發了我對1941年香港保衛戰的反思。和千伏討論,他說這個棋裏面有個第三次長沙會戰其實和你們香港很有關係。我後來認真看書,才知道息息相關,無法分離,也萌生希望有一個屬於本土設計記錄本土歷史的作品。或許因此,小小的團隊慢慢形成,有出色的設計師David大,還有積極參與測試的夥伴。


好了,說太多了。開箱了...



拿出《氣壯山河》當然讓人驚喜,稱一下,3公斤。但很快失望的是暴力快遞,把本來好像很堅固的盒子攔腰壓懷了。外傷看起來沒什麽,但其實内傷還是讓人心疼的。



打開盒子,四本説明書,分別是兩本十六頁,兩本十一頁。我一開始還以爲是一套規則四個主題,但看起來完全是四套不同的棋。四套棋包括:1933年的熱河長城戰役,1940年的百團大戰,1941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1943年的鄂西會戰。這樣一來其實加强了學習的難度,但也會讓玩每一個棋的時候不會太沉悶。略看規則頗爲豐富,有空戰、空軍支援和炮兵支援、空軍偵察、長城掩護和鐵路裝甲列車等一些細節,四個棋的四本規則内容和細節都很不同。



接下來是一叠算子(棋子),一共有八版616顆。算子水平不錯,在大陸作品來説應該算是最高端的。

開盒時已經有三四顆掉在盒裏,看來切割得好,輕易就能取下。



算子下面四張地圖,分別是兩張A1和兩張A2。



不同地圖有各自的特色,比如說長江地圖就滿是濕地河流和湖泊,長城地形就是複雜的山脈,長沙地形就很多大小城鎮。






不知長沙這副棋能否演繹薛將軍的天爐戰法呢?




最後是兩大張手令卡,其實是不同劇本和兵力設置,設計得好像舊式文件。在上面看到各個熟悉的面孔和名字,一陣感概。最後竟然是兩個十面骰...



可惜,内盒可見,暴力快遞讓盒子受到嚴重内傷,無法容忍但也衹能妥協。





雖然說戰棋最重要的軟件如機制等,但目前看來這些硬件包括美工和算子質素已經是非常讓人驚喜,希望接下來能抽出點時間開始試試看。有興趣玩的朋友歡迎預約。

最後,看到這句還是有點氣的....什麽教育帶出來的這種偏見?


更新:小夥伴茄帥的推演:

第三次長沙會戰

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