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人在山水:茶文化的審美智慧

人在山水:茶文化的審美智慧

曾參加一位丹麥朋友的茶席,他帶我們進房前,在門口草地順手拈來幾朵花和草葉。客人們隨意入座,他把茶具根據座位放好,再把花葉隨意放在桌上。一開始看來有點凌亂,但看著又仿若有點自然美。他說喝茶最好應該在室外草地,但未必每個人會喜歡,所以他就把草地帶進來室內了。



茶道或許是幫人通達自然的一種藝術創造。中華文化重視人與大自然的融合,或是因為城市化的生活,必然讓人和大自然漸漸疏遠。我們也常因為煩惱瑣事而身心分離,如此也讓我們人與自然越走越遠。熱愛山水的人,會希望把山水之美帶回自己的生活裡,山水畫、園林景觀和盆景藝術都是一些方法,茶道也是其一。且看清時鄭板橋茶聯一對:

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
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以這對聯爲例,可見招呼青山入座一起烹茶,不只是想呈現自然,也是希望在過程裡透過讓心回歸,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思考人怎麼樣去走進自然,理解自然。

如何把大自然透過茶道這種藝術帶到我們煩囂的市井生活裡,如何呈現可以借用《周易》裡的一句話來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三個層面分別是「器」、「形」和「道」:茶席中茶人拿出各式茶具和茶葉都是「器」,用自己的學習和實踐一絲不苟地為客人泡茶是為「形」,如何可以讓客人體會到這一杯茶的美妙,就是「道」了。

茶具和茶葉看來都是物質性的「器」,然而它們也不只是物質,而是有「道」在其中。因為在製作過程裡,都有著工匠和製茶師傅對「道」的理解,即何種型態的茶具和茶葉,何種配色的茶具才是最美的。除了他們個人的見解,「器」的本質也很重要。製器師傅會根據原料的特質來形塑器具,也會在其中繪出山水花鳥或點上字句,製茶師傅則會根據茶樹的特質用不同的方法,是否用炒青或烘焙來做茶。另外,怎樣的茶具將來如何配合不同的茶葉來泡出一杯好茶,也是製器工匠必須考慮的。

對「器」的使用,可謂「形」。其中會考慮茶具和茶席的佈置乃是否貼近自然,也考慮如何掌握溫度和時間來發揮茶葉和茶具的内涵。茶人選茶具,選色一般貼近自然平實,少選鮮豔色調的;也會選比較簡約的設計,不會有過多裝飾。茶具和茶葉到了茶人手上,除了要考慮在泡茶前如何佈置茶席,讓客人欣賞茶具和茶葉的美,更重要的就是茶人如何發揮茶具的特色,掌握水溫和時間,才能把茶葉最美的味道呈現給客人。曾一度厭惡茶道儀軌,覺得造作不實,但在余文心老師指點下,才恍然大悟知道一切規矩背後都是紮實的硬橋硬馬,一絲不苟的連續動作都是為了泡出茶最好的味道。如何呈現,實在有賴於茶人平時的用功練習以掌握紮實的技藝。

在上述過程裡我們可能還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用不同的觀感去體會茶之美,二是如何對茶之美的客觀化有深入認識並推廣之。這些都涉及「道」的考慮,也是茶人學茶,在掌握器具的同時經常會觸及的思考。

第一個問題思考的是如何感知美的多樣性:一般人用得最多的是視覺審美,但在茶道裏除了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觸覺也很重要。茶道的過程可以呈現茶在不同觀感裡的美:我們先觀賞茶具和茶葉的顏色和型態,再聆聽水流碰觸茶具和茶葉的聲音;雙手捧杯,手指觸摸茶具感受它們的質感和溫度,再用鼻子聞乾葉和茶湯不同的香味;茶湯入口,體驗茶湯在舌頭不同位置流過的味道是如何的苦或甘,也感受茶湯在身體裡的流動,是清涼或溫暖,這些感覺能在身體內去到哪裡。眼耳鼻舌身外,或許還可以有一種「意」的美。閉上眼睛,專注感受,這杯茶讓你想起了什麼?是一座滿是青蔥的茶山?還是你走過的一條小山道,還是一棵你曾經訪過的古木參天?楊智深老師說:「茶乃百草之英,能呈現大自然裡不同植物的味道。」茶的品種不可盡數,其中千變萬化的味道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大自然裡各種植物的味道。若意會有美,那可如何感受或培養呢?

第二個問題則是思考美的主觀性和客觀性的關聯和平衡。如前所說,茶的味道千變,不同人喝同一杯茶,你品出了什麼味道?每個人對美的理解不同,但如何可以透過茶道來呈現美,審美可以如何從主觀走向客觀的分享和交流,再在客觀學習中保持一定的主觀?年輕茶人從師父那裡學茶,第一次淺嚐茶的美。上課後反覆練習很重要,在漫長的實踐裡才能深入體會茶的美。從老師那裡學了一點點,喝了一段日子會多了些自己的想法;當想跟更多人分享時,難免會懷疑某些想法是否只是自己的主觀感覺,怎麼才能適切地和人分享呢?

什麼茶好喝,實在見仁見智,但用什麼茶具配搭什麼茶種的,溫度和時間如何掌握,這些在茶文化的傳承裡大概也累積了一定廣受認同的看法。但如果讓我們學到普遍化的方法,又會否使得泡出的茶千篇一律,無法給客人帶來獨一無二的品茶經驗?這個問題似乎很傻。舉例說中國茶文化歷來離不開自然,日本茶人也說「胸中山水」,我仿若能在茶中看到一點山水了,怎樣和客人們分享這一杯山水呢?拿著問題去請教楊老師,楊老一句話當頭棒喝:「深入體會最重要,言語沒什麼幫助。」

自我反省是不必急於去看山水,更不用急著去分享山水,在此前可先打好三個基礎。其一我們確要用心學習各種普遍化的技藝,再不斷累積經驗,在試過各種前輩們實踐出來的方法後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其二是茶人必須讓自己的各種感官都變得很細,才能感受到不同的水、葉和湯裡多變的味道,才能體會每種茶給我們什麼感覺,才能認識到一方水土如何養成一種茶;其三是在實踐裡聆聽不同聲音,了解每個人在一杯茶裡發現了什麼,也反思自己的方法是否可以促進這些發現。品茶也可講求同存異,在客觀裡的「同」裡呈現主觀的「異」,才能掌握兩者的平衡。

說到最後,如何發現一杯茶的美,最需要的可能是泡茶時的一種心態。如果能專注於當下,靜下心來用心泡茶,一提壺一舉杯的每個微小動作都認真對待,茶道中一切皆是美。甚至乎,人在鬧市,一口茶湯喝進去,閉上眼睛,仿若坐在深山老亭中裡靜靜地看雲聽風。這種心境可以引一副對聯來講: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茶中有沒有山水呢?這個問題或許很主觀,但客觀而言,茶道的一切,無論茶具還是茶葉,還是茶人客人,本來都是來自山水。我們的心一回到身體,山水就看見了。對初學茶的人來說,這個理想需要有紮實的學習作為基礎,仍須不斷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